- 房間很亂還沾沾自喜?!這是一個大人限定的抒壓空間,沒有井然有序,不是有條不紊。社團板主說:「誇她!不管照片是什麼樣子,你找出裡頭的亮點用力誇!」所以雜物堆般的廚房我們可以看見被刷洗得亮晶晶的炒鍋。當有人分享會自己長衣服的椅子,就會有很多人告訴你他們家裡也有這種椅子。當有人分享剛剛努力一番才把地板上的雜物堆去看不見的房間,很多人會忌妒她的勤快。
- 生活不容易,但這裡總是有人願意找你生活裡頭努力的痕跡。 她也是名母親,「放下高標準的要求,才不是邋遢,是因為人生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追求!」
- 居家收納我不行社團按我
泌乳顧問/陪產員 吳唯菱
泌乳諮詢前提
這是線上找過來的,一般來說,泌乳顧問不適合在線上直接給予建議,除非已經初步了解過個案的狀況,或是個案人在國外。在線上諮詢不容易的地方是沒有親眼看到個案,只能夠聽到個案的說明,所以若是要額外收集資料,就要靠更多管道,比如說影片、照片、其他家庭成員的說法,或是個案能夠清楚表達以往的哺乳史。
泌乳諮詢緣由
這一名媽媽是在寶寶突然有煩躁容易哭鬧的表現,到處查資料,以為是遇到猛長期,一直到看到我先前的文章:泌乳紀錄:前奶、後奶,先閱覽過文章,再過來詢問。她對寶寶的狀況很了解,也能夠清楚描述寶寶開始煩躁哭鬧的時間點,就是在媽媽某一次一小時內換兩邊奶開始,寶寶有「放開乳頭,但是還持續尋乳,並且焦躁不安。」的表現,但因為寶寶持續頻繁尋乳,所以媽媽判斷是寶寶還沒有喝飽,於是乳房換邊更加頻繁。同時寶寶也是一天有11-13次大便,紅屁屁好不了,護理師建議使用配方奶粉,並且尋找無乳糖配方。
在我無法接近她的狀況下(媽媽在月子中心裡),我只能請她停下頻繁換邊,盡量是兩三個小時都是餵同邊,先以這個方向去解決。
當天晚上,媽媽就來回報,寶寶平靜許多,並且可以一個時段四小時裡,只有尿尿好好輸出,沒有一直大便了,太好啦,小屁屁有機會休息了。
文: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陪產員 吳唯菱
家庭跟我合作的過程都很有趣,最近的是每一天都會很細很細觀察寶寶,然後來跟我討論寶寶的種種,也問很多問題。其中有一個重複出現的問題,就是寶寶很難安撫,而且都會扭來扭去、踢腿、弓背、抬頭、尋乳反應,但給奶也不要。
意識到這個問題存在很久,於是我請媽媽做紀錄給我,越細越好,一開始我也不知道要做什麼紀錄才好,只好跟媽媽說你記什麼我就看什麼,就算小動作也可以記。
於是我開始一天拿到一份鉅細靡遺的紀錄,連寶寶幾時凝視哪一邊都記了XD,甚至有一天寫到她幾點幾分為寶寶介紹了一遍泡奶的流程,原因是她得放下寶寶去泡奶,為了讓寶寶了解為何必須等待,於是介紹泡奶有以下步驟XDDD(好懂聊)。
這時候媽媽跟我說了:「沒紀錄我都不知道他一天要放這麼多屁。」(第一份紀錄就放了12次)(第二份紀錄也放12次)我一邊跟媽媽聊天一邊檢查發現都是親餵後放屁,於是重點放在媽媽有沒有固定吃的食物,也一邊思考腸絞痛的可能。
最後是媽媽詳細記上的時間透露更多訊息,幾乎是一邊乳房吃沒幾分鐘(最多十分鐘)就會換邊。會這麼頻繁的原因是寶寶時常含上吃一吃就會開始進入難安撫的樣子,她誤以為是沒有奶,就換邊了,但通常狀況沒有變好,另一邊吃一吃還是很難安撫。
所以跟他說明我的猜測是頻繁換奶導致的脹氣,也說明原理,如此一來就明白為何一邊乳房要確實吸軟再換邊。
【前奶、後奶】
媽媽的奶量不錯,噴乳反射旺盛,親餵的時候容易引發噴乳反射。噴乳反射來的時候,乳汁中的水分因為較輕,流動性佳,會比較容易在收縮以及吸力牽引之下,讓水分較多的乳汁一直往乳腺出口集中(前奶),留下水分較少的乳汁在後面慢慢跑(後奶)。
【噴乳反射】
噴乳反射每次都是兩邊一起的喔!不會單邊自己噴乳自己的,要噴就一起。(言盡於此)
【乳糖】
乳汁裡頭有個很重要的成分叫做乳糖,這可是幫寶寶聰明的好東西,它的重要性以後再說,但它的帶來的影響我現在就要說。有聽過「乳糖不耐症」吧?乳糖是會促進腸胃蠕動的,所以有乳糖不耐症的人,都是感到腸胃絞痛,跑廁所拉肚子。嬰幼兒時期對乳糖的耐受度比成人強大很多,畢竟這時期多多攝取是要發展大腦的,只是太多的時候乳糖會產氣,也會使嬰幼兒的腸蠕動很快。然後重點在:乳糖溶於水。所以頻繁換邊,嬰兒會因為一直吃到水分含量較多的乳汁,就一直吃到很多乳糖喔!(會產氣、促進腸胃蠕動<—復習一下)
【後記】
經過調整,給媽媽一個時間間隔,在2-3小時之內固定餵同一邊,這個間隔結束了才換另一邊。第二天交過來的紀錄,整天只放5次,也比較不扭來扭去。即便這麼調整,#寶寶的尿布量也差不多,但是媽媽原本那個很害怕長時間吃同邊乳房會沒有奶的問題,就是另外一個議題了。
文: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陪產員 吳唯菱
【瓶餵轉親餵】
目前會找上顧問協助瓶餵轉為親餵的,很有可能是自己已經試過很多方法或是查找很多資料,最後決定需要協助。
親餵很棒,是普世價值,
但不免俗,有些話真的需要說在前頭。
瓶餵轉親餵很可能會遇到的挫折在此:
1. 照顧者曾經相信的寶寶生理時鐘,亂掉。
2. 夜奶非常可能復活。
3. 寶寶的體重持平,甚至減少。
4. 照顧者忽然不太懂寶寶在哭什麼,而且很兇。
5. 照顧者忽然不太懂寶寶怎麼可以睡這麼久,久到懷疑他在裝睡。
6. 本來寶寶可以離手,轉換期間變得很難離手。
7. 照顧者原本的睡眠型態變不一樣,通常是更打散。
8. 照顧者本來就有懷疑乳汁不足的會更加懷疑。
9. 這段期間伴侶若是沒有充分了解照顧者的想法,容易產生阻抗壓力。
10. 以上的轉換,非常極為可能一旦變動就成為不可逆。畢竟執行期間寶寶也沒有停下來他的成長,更不可能回到過去。
11. 這種轉換,快的話是兩周,平均的話是三周。快的意思就是跟我密切配合後建議都確實符合你們,不是忽然極端的驟變哺育型態。
轉變哺餵型態月齡越小機會越大。
雖然挫折看起來很多而且不是個舒心的過程,#但是最後一定會形成另一個新的穩定,你只是需要有人陪著一起度過。
這個月我手上的諮詢主題正是Boss級諮詢項目「瓶餵轉親餵」。之所以是Boss等級,是因為這個項目很吃心理負擔。知道這中間會發生什麼對要下決定的人來說非常重要。
當初把奶瓶拿起來的理由歡迎分享給我,
這些理由都會在瓶餵轉親的時候捲土重來。
但是只要決定好最終的目的是把奶瓶放下,
我們就一起走這個方向,然後去那個地方。
#產前課程#陪產#產後訪視#哺育諮詢
【記得生產的自己】
你經歷的第一個產兆是什麼呢?你知道生產很有可能出現心理創傷嗎?可以怎麼處理生產的創傷呢? 你記得生產時寶寶脫離你的身體的感覺嗎?
本集內容:
一、不同的產兆
二、宮縮練習
三、生產的生理與心理創傷 vs SE創傷治療
四、新手家庭的產前課程
五、寶寶脫離身體的感覺。
來這裡用聽的:Youtube-深夜悄悄書05、 Firstory Podcast 05
如果想要跟我現場互動,請直接跟我聯絡,我將邀請妳進直播群組。粉絲頁:泌乳顧問吳唯菱=跳進你的待產包與媽媽包
播放歌曲:HwaSa-Maria
妳一定會印象深刻產兆發動的那個時刻,不同於平常的宮縮,有的人會在很靠近生產的時候,身體會有規律宮縮的感覺,但只有宮縮卻不會痛,而且會因為中斷注意力或是去睡覺就停下來,如果我的陪產家庭在靠近預產期的時候有這樣的宮縮我都會蠻高興的,因為表示她的身體有正常能量釋放,到時候要是真正的產兆來了那個生產過程都會很乾脆。但是這還是因人而異的,不要以此為絕對的標準。
我們來看看作者在意識到是產兆的時候怎麼描述的
(段落一)
你還記得自己的第一個產兆嗎?產兆有分幾種:落紅、陣痛、破水。不過落紅了也不一定馬上就要生,只是它是一種指標,但也不會離太遠了啦。破水的話因為還會有感染的問題,所以破水了還是去醫院吧。如果你是居家生產的,請馬上連絡你的助產師。陣痛的話比較有趣,因為有些人對陣痛會很慌張,所以在對陣痛若是加上緊張就容易放大這種感受,放大了就會更緊張,成為一種循環。如果你有陪產員的話,她會帶你做一些舒緩,如果你的陪產員是你的先生,一起去上一些助產師或是陪產員的產前課喔,會對你們很有幫助。另外有一種可能被忽略的陣痛,就是痠感,有一些人在快接近生產的時候腰跟下腹部會很痠很痠,如果我的產家有跟我這麼反應,我也通常都會看情況當作宮縮練習來處理,甚至有少部分的人宮縮痛是用強烈痠感來表現的,不是痛感,是痠感,鐵腿1000倍的痠,很羨慕嗎?是一樣痛苦的。
所謂的宮縮練習,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正常能量釋放,通常不會真正發動產程,也不會痛苦,好像有規律宮縮,但是會停下來。有的人會持續宮縮練習一兩個禮拜。而且似乎有時間分布,很多人會發生在半夜到凌晨,如果你的宮縮練習每天都固定時間,你的產程也很容易剛好落在那時喔,機率問題啦。但也有的人宮縮練習會直接連上真正的陣痛,那樣就比較綿密煎熬。
我那時在產前一周的時候開始有宮縮練習,一有宮縮練習我就去睡覺,這是一種測試,只要睡得著的都是假的,當然也是一種逃避,一直到要生產的當天晚上,我本來只是要去上個廁所,坐在馬桶上準備起身的時候,忽然有一個很巨大的痛,從腹部很底部的整個痛上來,像是很嚴重的抽筋那樣。讓我的身體整個都捲起來,我的右手邊是洗手台的邊邊,左邊是毛巾杆,我就這樣一手抓一個,那一下過去的時候我搞不清楚狀況約5秒,後來才想起來:「喔,這就是陣痛是不是?」終於是真正的陣痛了。常常有人說真正的陣痛來你會知道,我的經歷的確是這樣沒錯。
這是一個進入產程,終於要跟寶寶相見的前導儀式,那你們還記得自己在生產中最印象深刻的部分嗎?作者是這麼敘述的:
(段落二)
(段落六)
那麼生產的過程呢?我們常聽到說男人當兵、女人生孩子,都是可以講一輩子的事,那樣的過程之所以這麼深刻,是因為那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感受,而且它帶來痛苦。這種痛苦雖然說生孩子的人都可以感受,也是一個天經地義的過程,但是天經地義,不代表不會帶來創傷。這邊的創傷型態,有可能是身體上的,比如說打針、被固定在床上、或是手術、或是剪會陰,當然也會帶來心理上的創傷,比如說被孤立、被強迫、被不知為何但是只能照做,感覺到這項指令很奇怪但最後只能說服自己這是為了自己好而忍耐。
我曾經接受過「SE創傷治療」,它是一種「從身體神經系統來工作」的諮商,但是它針對的是創傷,所以她會試著用你的陳述去連結不同的大腦作用,比如說那個心痛的感覺是發生在身體的甚麼位置啊?心痛不一定痛在心臟喔,一定有人懂。除了位置以外,那種不舒服的感覺有沒有形狀?有沒有顏色?等等的。把外在語言的描敘帶回到身體,讓身體來說話。
我做的療程不多,但我大概知道它是在運用一種大腦轉化的能力,將創傷造成的「部分意識分離(解離)」再黏合回來,讓你的身心可以再次回到一致性,看創傷的程度決定要進行的次數跟方式。 所以你可以想像嗎?如果生產的過程當中,你的身體跟你的意識跟認知是「不小心被」分開的,創傷會產生,這種身體跟意識跟認知分開的狀況很容易發生在對接下來的事情一無所知,或是有偏見的個體身上。因為每件發生的事情都是一種衝擊,每個衝擊都有可能讓身體與意識分開去做不同的事情,這是一種保命機制。 如果是「預防創傷」的流程,可以先做對接下來一定會預見的創傷做準備,也就是先了解生產的機制,施做在你身上的「醫療或麻醉」措施怎麼作用跟必要性,產兆來臨的時候你可以為了這種挑戰身體極限的事情做點甚麼,了解的越充分,心理與身體準備會越足夠。這有一些產前「預防及準備」課程可以上,甚至一些助產師與陪產員都會開課。我們想做的是「預防生產創傷以及照顧產後的身心」,產後我們想加強的是「身心調適減少憂鬱」
以我們剛剛唸的那段為例子,其實是可以在更早的時間點去理解你有沒有想要無痛分娩,當這個麻醉作用在你身上的時候你會是甚麼樣的狀態,有一些人會誤會無痛分娩只是把痛覺拿掉但肢體還會很靈活,無痛分娩其實就是將神經受器阻斷,讓感覺無法在大腦跟感受區來回,但不會只有無法感覺,大腦要對下半身下命令都會做不到,所以施作無痛分娩要有概念是麻醉下半身,下半身都無法動彈。好,如果知道這個機制,你就可以從這樣的基本概念去選擇,選擇要不要施作。我雖然是陪產員,但是我不能去左右我的產家要不要接受或是拒絕甚麼醫療措施,陪產員、助產師、水中生產等等很容易跟溫柔生產這個概念綁在一起。一開始在溫柔生產的概念上,是減少醫療措施,說明介入會產生的影響,我個人是非常鼓勵產家做過功課之後自己做出選擇,我也會有產家選擇打無痛分娩的,如果是在了解無痛分娩的基礎概念之後所做的選擇我都會支持。當然,如果你非常需要有人當你的剎車,打定主意不使用,但又很怕臨陣脫逃,那我也是可以依據你做的生產計畫拼命的拉住你的。(後記:有時候根據麻醉施打的劑量跟產婦個人狀況,有的人是可以上了麻醉之後還可以移動的,但佔少數,而且移動的狀況還是沒有麻醉前來得俐落,站著或是趴著也容易跌倒。)
陪伴你的不會只有陪產員的,還有伴侶啊,我們可以看一下作者對伴侶的描述,這是一本有趣的書,有趣在,她是這麼貼近我們身為媽媽的一切,貼近到我們都不會發現這本書裡頭很少伴侶的著墨,也可以說是作者對以我為器一個很好的詮釋,因為女人就是一個容器,我既然正在關注這個容器的歷程,那麼把女人當作容器的人又有甚麼好談論呢?就算是談論到了,也都是使用第三人的眼光:
(段落三)
(段落四)
在我的工作裡面,很常會看到已經很有概念在做生產計劃的家庭,其實都是溝通蠻不錯的家庭,雖然自己想要的事情不一定是對方有興趣的事情,但還是願意一起了解。尤其是這種生產也想要自己參與規畫的自主性,伴侶可以馬上就理解支持的還是佔少數。通常我觀察家庭溝通是不是順暢,都會積極邀請伴侶一起上產前課程,因為生產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產痛很令人孤單,但是生產這種事情不是媽媽自己一個人的事情。光是上產前課程我就可以看到很多姿態的伴侶,有理所當然覺得就是要了解到透徹的爸爸,也有一直露出原來如此恍然大悟表情的爸爸(比較多數是這個),當然也有我對著爸爸講話的時候,他直接跟我說你可不可以不要問我問題,上你的課就好了。或者是因為媽媽叫我過來我就過來坐著這樣。
媽媽方面的話我被拜託過可不可以讓爸爸願意參與,老實說,這個要求我比較為難,因為一個人是不是願意,我沒有辦法去扭轉,但我很願意盡我所能講解其中的原理,也強調與媽媽同在的重要。曾經有一個個案爸爸是一來就說他沒有很贊成請陪產員,因為醫院的醫護已經是一個團隊了,人很多了,幫助也很充足,他不知道為何要沒事找事做,那既然老婆叫他過來聽,他也不介意坐在這裡無聊,老婆執意要請陪產員,那他付錢就是了,但別想叫他幫忙陪產。對喔,他就是把話說得這麼白。不過隨著課程越來越往前走,爸爸開始會問我問題,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因素,我總覺得他的問題是在找我麻煩哈哈。但是到最後他沒有問題了,也會聽講課,雖然他癱坐在椅子上,但以我的直覺,他是有在聽的,你知道嗎?最後個案在水中生產,我必須要握緊個案的手陪著她無法做額外的事。我前面都在幫個案背部淋水,現在做不到了,結果是爸爸把勺子拿起來,默默的模仿我幫媽媽背部淋水喔!
其實爸爸心裡也有恐懼,擔心陪產員是跟醫護對著幹的人,不聽指令辦事的話那出事了怎麼辦,但其實不是喔,如果你有找陪產員,這個陪產員應該是當產家與醫護端的橋樑的人,因為我們是陪你生產的人啊,真正生產的人是你們家,保障你們平安的是醫護,在過程中讓你可以挺過每一下支持你與舒緩你是陪產員的工作,所以我們絕對不會跟醫護對著幹。
另外剖腹產也是適用陪產員的喔
好,最艱難的時刻總是要迎來結果,我們看一下作者怎麼形容寶寶終於誕生的那一段:
(段落五)
有人還記得寶寶從產道出來的那一刻嗎?如果沒有被拖的感覺,應該也有滑脫出來的感覺。都是頭最久,只要頭出來了,以下都是用滑的。所以頭可不可以順利出來就會很關鍵,那也就是為什麼產檢的時候照超音波,醫生都會去估計寶寶的體重克數之外,還會估計寶寶頭的大小。一般來說,正在產道的寶寶的頭大約是10公分,很難想像的話,把你的手掌伸出來,就是差不多整個手掌的橫向距離。一個手掌是五個手指頭。所以測開指,不會有開十指這種說法。十指併攏的大小那不是胎兒的頭,那是你的頭好嗎?全開是開五指,一指是兩公分,在產程裡頭,會聽到的就是開指,或是公分數,下次生小孩的時候可以聽聽看,嗯?沒有要生了是不是?好沒關係,也可以提供給你要生小孩的朋友參考。
但因為我們的產道,在它還是陰道的時候,還沒有懷孕的時候是陰道,懷孕了改名字,一樣的東西。生前沒有經歷過這麼大的異物,這裡的生前是生產前。頂多就是充血的陰莖大小,要不然就是棉條,情趣玩具也不可能做超過一個嬰兒頭的大小。那樣一點也不情趣。所以當嬰兒要從產道娩出的時候,會有一種產道口要繃到爆炸的感覺。甚至有施做壓子宮底這項醫療措施的,會明顯感覺到寶寶被擠到產道口卡在那,好,重點來了,當寶寶的頭已經在產道口蓄勢待發的時候,還是要靠子宮收縮,產生內壓力,寶寶的頭才會繼續通過產道最後在產道口露出。產道並不是一條像水管的通道,雖然我不想這麼說但是最接近的是好像豬大腸那樣的管子,裡頭都是皺褶,寶寶的頭推擠靠近產道口也會把那些皺褶往外推,變成很厚實的一圈括約肌那樣,那也是為什麼寶寶就算是露出頭皮了也不會馬上就衝出來,還是會經過露出頭皮,然後再沒入產道,然後再露出比剛剛多一點,再沒入回去產道,反反覆覆,直到頭部最寬的地方卡好。這個反反覆覆的過程,會讓擠在產道口的皺褶再平滑一點,讓寶寶更容易可以順利出來,只要頭部最寬的地方通過了,其他都不是問題。
就因為寶寶多半會卡在產道口一陣子,雖然最後是一定會出來的,但是會陰切開術發明了以後會讓產程更快,會陰切開術就是將產道口會陰方向剪開,讓那邊的肌肉的彈性斷開,但通常不會正對著肛門剪啦,畢竟通過時的衝擊力很大,就算剪了也有可能再裂得更遠,要是裂到肛門會非常痛。
現在已經有些媽媽很有意識,會做到會陰切開的功課,所以為了避免會陰被切開,會提前做會陰按摩,也會跟醫生討論生產計畫之中不要施做會陰按摩,會陰按摩是為了讓產道口更加有彈性,更能夠承受胎兒頭部娩出的壓力,現在在我手上的產家,主動要求教學會陰按摩的也越來越多了喔。
另外生產姿勢也跟會陰會不會裂開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是平躺生產,就是一般的生產姿勢,其實是比較容易裂開的,因為收縮方向跟重力方向不同,除了不好使力之外,使皺褶平順的過程也會比較不順利,但是如果是媽媽自己選擇這樣的姿勢,而不是被要求的,一樣裂開的機率又比被要求的還要小。重點就是要順應產婦的身體反應,還有配合收縮跟重力,統計下來,最不容易裂的姿勢是蹲姿喔。
※此字稿為直播前擬定,與直播內容相似但不會完全相同,甚至會因為直播臨場互動出現落差。
文: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陪產員 吳唯菱
我知道很多時候乳腺阻塞的硬塊可以靠寶寶吃掉,但是這仍然有條件的:寶寶要健康並且穩定成長。
▍「下巴對準硬塊的方向吸吮」這句話對不對?
時常會聽到下巴對準硬塊的方向吸吮的建議,這個建議大部分會有效的原理是:
1)正確含乳
2)舌頭正確蠕動
3)下巴緊靠乳房
如此一來,在吸吮模式時的舌頭跟下巴對乳房的「按摩」,會促使乳汁更好移出,對準硬塊方向是因為這樣按摩的位置比較容易剛好在塞住的那條。
▍寶寶的下巴不對準硬塊是不是就沒救了?
硬塊在很詭譎的地方,寶寶的下巴不對準硬塊是不是就沒救了?!不會啦,只要正確含乳,每條乳腺都可以好好移出乳汁的啦。就算只會一種親餵姿勢,也還是比手擠奶更容易通乳。(所以說關鍵字是「正確含乳」)
▍硬塊能被寶寶吃掉的條件
現在我們回到第一段講的「寶寶要健康並且穩定成長」。這句話是每個父母的盼望,但其實它是所有數據的總和,這包含了:尿布量足夠並且穩定、身高體重頭圍成長符合生長曲線、沒有其他不舒服。沒有錯,寶寶健康且穩定成長了要吃掉硬塊是相對容易的。
我看到有些寶寶的體重增加不理想,在媽媽乳腺阻塞有硬塊的時候就算一直把寶寶放在乳房上也效果有限。我們要先記得,寶寶的體型很小,體力不多,如果已經有一陣子沒有穩定成長的狀況下,寶寶是沒有力氣吸得動那條正在塞的乳腺的。如果媽媽時常塞奶,新生兒也常常親餵續航力不足,這時候當務之急當然是先讓媽媽的乳房先獲得解脫,接下來的計畫是衝一下寶寶的體重,如果有混淆的擔憂,我會加上輔助器讓寶寶停留在乳房上吃額外的奶水。
▍泌乳顧問可以協助的部分
並不是硬塊沒解就是寶寶沒力氣。目前如果我評估下來寶寶是因為體力比較差的,通常在監控之下長起體重,大部分都有能力自己把媽媽乳房上的硬塊吃掉。當然要配合含乳檢查喔。